科技日报:创新中国跑出加速度——2016年重大科技成果盘点
日期:2016年12月30日
来源:科技日报
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跑出了超算世界的中国速度,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运算速度成为“世界最快计算机”,包括处理器在内的全部核心部件皆为中国造;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“潜龙二号”成功首潜、探索一号首次万米深渊科考,向世界展现了创新加速跑的中国深度;实践十号卫星、量子科学实验卫星“墨子号”及我国首颗碳卫星的成功发射令世界瞩目,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、长征五号火箭成功首飞,这些画面重新定义了中国创新的高度……
即将收尾的2016年,我们被不断刷新的中国速度、深度和高度所震撼。这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,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。它们或实现了前沿突破,或达到了超越领先水平,同时,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也加速跑向日常生活。
“上天入地”探索前沿
2016年,我国相继发射一系列先进的科学卫星:4月,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——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,其回收舱和留轨舱承担了19项实验;8月,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“墨子号”发射,意在通过量子卫星建立天地一体的量子绝对保密通信网;12月,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,今后全球排放多少二氧化碳,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。
此外,精彩纷呈的天际中,尚有“胖五”(长征五号)火箭升空,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交会等好戏轮番上演,两名航天员创纪录地在太空遨游30天,完成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。
除了星空中的群星闪烁,海洋中的奇迹也值得我们探寻。1月10日,我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潜龙二号成功首潜;8月12日,“探索一号”首航凯旋,作为我国在万米深海进行的首次深潜科考尝试,成功缩短了我国与美、日、英等世界海斗深渊科考先驱国家在万米科考能力上的差距,标志我国的深潜科考进入万米时代。
基础研究放眼未来
中微子是在宇宙大爆炸时期产生的最多的粒子之一,研究中微子有可能揭示宇宙的形成等未解之谜,但它常常让人捉摸不透。2月,从大亚湾传来好消息,历经217天、分析包含30多万个中微子数据后,科学家从实验中测得最精确反应堆中微子能谱。
9月25日,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在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落成启用。这只巨大的“天眼”,承载着人类对于浩瀚宇宙的无限想象,如果将它的工作时间全部用于观测脉冲星,一年时间有望达到将此前人类发现的2500颗脉冲星翻一番的数量。FAST有望成为未来10—20年世界一流的天文观测设备,可开展星际关联、暗物质观测、黑洞质量测定等研究,实现大天区面积、高精度天文观测。
政策“红包”连连看
2016年5月30日,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,李克强总理为科研工作者“松绑”: 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,多一些时间去自由探索。
细心者不难发现,今年以来,政策“红包”密集发出,在为科研人员松绑的同时不忘鼓劲加油。2016年2月,国务院印发《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》,4月,国办印发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》,形成了从修订法律、制定配套政策到部署具体行动的“三部曲”,不仅鼓励研究开发机构、高等院校通过转让、许可或作价投资方式,向企业等转移科技成果;还要强化技术、资本、人才、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,强化中央和地方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,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。
8月8日,国务院印发《“十三五”国家科技创新规划》,描绘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蓝图绘就: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,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,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;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,与2015年相比,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.3%提高到60%。
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之路越走越宽,2月印发的《实施〈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〉若干规定》,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、快出成果、出好成果,对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,要从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总额中拿出不低于50%的比例给予奖励。
创新成果为社会共享
创新要在“顶天立地”上下工夫。这意味着,不但要持续推进原始创新,也要让创新成果接地气,让创新成果为社会共享,这正是众多创新者的共同愿景。
港珠澳大桥创跨海集群工程世界之最,机器人、3D打印助力医疗健康产业蓝海,这些前沿科技成果正在加速跑进人们日常生活。集隧、岛、桥为一体,港珠澳大桥被公认为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最具代表性的跨海集群工程,9月底,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全线贯通,预计将于明年正式通车。6年来,相继攻克了结构与地基联合设计、挤密砂桩地基处理设计理论等难题。
2016年,智能医疗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频频登上头条。比如,世界上首个能覆盖脊柱全节段手术的机器人系统——第三代骨科智能化微创手术机器人,能覆盖45%以上的手术适应症,已完成超过600例临床试验,并于今年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。
与此同时,农业方面斩获的进展也不容小觑,江西双季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,实现了双季超级稻高产、优质、早熟的有机结合。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统计,项目品种和技术在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广西、广东等省累计推广7178.7万亩,新增稻谷43.44亿公斤,新增社会经济效益97.76亿元。